学生工作
学生工作

【暑期实践】《广场舞调研:90%以上居民认可健康价值,噪声治理成矛盾破局关键》——医学院团队走进社区了解广场舞生活

时间:2025-08-18作者:林震杰点击:10


2025年7月,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舞韵寻踪”在莲都区灯塔小区完成针对广场舞现象的专项调研。报告显示:超九成居民肯定广场舞的健康效益,但超六成遭遇噪声扰民,公共空间资源分配矛盾亟待破解。

首先,健康价值获得了压倒性认同。在51份有效问卷中,96.08%受访者认为广场舞能“增强体质”,92.16%认可其“改善心情”作用。其显示广场舞对舞者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其次,参与者动机调查揭示:72.55%受访者的参与动机为锻炼身体(最高),50.98%则为追求娱乐放松。此外,年龄分布颠覆刻板印象:调查报告显示,在参加过广场舞的人群中,有33.33%参与者为40岁以下青年。“这不仅是老年人的活动。”团队成员分析称,“青年群体也会通过广场舞释放压力,反映出全民健身需求的深化。”

此外,调查也显示了一些矛盾。噪声矛盾成最大痛点,60.78%受采访的居民曾遇广场舞扰民问题,其中75.76%将主因归于“音量过大”。场地选择争议也较为显著:公园(84.31%)与广场(82.35%)成理想选址,社区空地支持率仅41.18%。公园与广场距离社区有一定的距离,能够减少广场舞音响声音过大对周围居民休息造成的影响,但这并不方便广场舞舞者,而社区空地则与之恰好相反。

一位受访居民坦言:“音乐节奏让人振奋,但对上班族和学生的休息造成困扰。”

最终,解决方案渐浮水面。针对扰民问题,居民投票多选选出解决措施:84.31%希望降低音量,70.59%需要建立社区协商机制,68.63%期望能够更换广场舞的活动地点,以及60.78%希望舞者使用无线耳机,将音乐藏于耳中。

“科技与规则缺一不可。”团队提出具体路径:

1.空间再造:利用城市“金角银边”划定舞蹈专区

2.静音革命:社区配备共享耳机租赁站

3.公约自治:建立分贝监测与时段管理制度(19:30-21:00)

4.代际对话:组织青年舞者与居民协商会

当广场舞从“健身利器”变为“社区纠纷导火索”,精细化治理已成必答题。调研团队建议以“静音模式”试点推动共赢。正如舞蹈本身的隐喻——进退之间,方见平衡智慧。

(责编:吴洪亮,二审:张凯波,三审:吴华岳)

地址:丽水市学院路1号 丽水学院医学院版权所有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