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近视眼发生发展的机理,要结合眼解剖结构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工程力学和视觉生理学三方面来来讨论,才能讲清楚。
一、近视眼就是“看近疲劳综合症”或“看远废用综合征”
走访发现,许多中小学生的读写姿势就不准确。注视距离太近,近注视时间太长;视野太窄,眼球运动多局限于内转和内下转眼位。根据“用进废退”及器官形态和功能密切联系、互相影响的理论看,这种人为的“限制性用眼方式”是不是有点像工厂里“车工”的强迫劳动体位,从而形成职业病如含胸驼背?答案是可肯定的。
眼外肌在眼球表面分布本来是对称的,肌力也是平衡的。这对于维持眼球形态和眼角膜曲率是很重要的生物力学作用,对18岁以前的青少年尤其如此,而且年龄越小意义越大。因为年龄越小,眼球壁越薄、越软,抵抗张力和压力的能力越弱,遇到眼压升高的张力和眼外肌肌力变化的不对称牵引力和压力的作用就越容易变形。长期看近的问题有:(1)内直肌、下直肌和上斜肌长期持续不停的地工作,需要进化甚至发生代偿性改变,外直肌、上直肌和下斜肌长期被闲置则退化萎缩,肌力减退,导致眼球和角膜发生不规则变化,出现散光,导致视功能下降。(2)看近调节的环形睫状肌持续收缩,看远调节的放射形睫状肌处于废用状态,出现假性近视。(3)只有中心视网膜和上半周边视网膜获得充分的视觉刺激,下半部周边视网膜则长期缺乏足够的刺激而退化萎缩,导致视网膜裂纹、裂孔出现,继而视功能越来越差。(4)眼外肌持续收缩压迫脉络膜涡静脉,导致眼循环障碍,眼压升高,导致眼轴延长,近视弧形斑出现;还破环脉络膜和视网膜新陈代谢,使脉络膜和视网膜组织结构和功能遭破坏。
综上所述,长期看近,导致眼肌功能不平衡,眼调节功能不平衡,视网膜刺激不平衡,由此继发眼循环障碍,眼压升高,视网膜&脉络膜组织结构破坏,神经生物学功能的平衡性受破坏。这是一系列连锁反应,它们之间不是孤立不变的,而是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最终产生近视眼及其并发症。可见,近视眼是人类在长期进注视条件下的一种适应性改变,是环境病,如同职业病。可称其为“看近疲劳综合症”或“看远废用综合征”。
二、人体“自稳态”在稳定视力中的表现
人们在上下5000多年的山河变迁中生存、发展和进步,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他的保护神不是上帝、菩萨和神灵,而是住在你心中的“自稳态”。当人们身体健康时,身体免疫力是正常的,少量细菌病毒进入体内,很快就会被血液中的白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现和清除。机体每天有几亿细胞新生和死亡,新生不合格的细胞和死亡的细胞也是由机体内部的免疫系统和自我清洁系统来清除,从而保持肌体的健康运营。如果能保护和利用好自身的“自稳态”,器官功能就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的。比如人们在劳累不堪,情绪低落时,通过有效的休息、补充能量和营养、调理心情等综合措施,就可以使机体从亚健康状态回复到健康状态,生理学称其为“自稳态”,中医药学称其为“恢复原样作用”。
长期看近出现的看近疲劳综合征是个渐进性过程。因为,人体器官的“自稳态”和代偿功能”,眼睛生理功能随用眼强度在一个正常范围内波动,并有高、中、低三个不同水平。在眼循环障碍,眼压升高,内环境劣化的情况下,眼组织内环境高水平的生理平衡会被打破,在“退之求其次”的原则下,在低一级水平基础上又建立新的平衡。如果持续近注视不能及时进行平衡调理,仍然坚持疲劳作业,建立不久的新平衡又被打破,又在更低一级水平基础上建立新的平衡。这就是为什么学生的视力会出现“视力下降→稳定一段时间→再下降→稳定一段时间→再下降”原因。视力不断下降,近视度数不断升高是调节功能明显减弱、眼轴延长、晶体或角膜曲率增加、近视弧形斑形成、扩大、视网膜细胞活性下降等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所产生的综合表现。这种因果交替,恶性循环的结果呈缓慢渐进性发展,以“滴水穿石”之功促使正常眼由功能性改变发展成器质性改变,正视眼→调节性近视(俗称假性近视)→混合性近视→低度真性近视→中度真性近视→高度近视伴严重的病理性视网膜改变。
三、预防和控制近视要在防微杜渐上下功夫
预防近视眼发生,控制近视眼不向低视力方向发展,一定要预防为主。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对追求新知识的渴求与重视视功能的保护应该并驾齐驱,互相促进,及时平衡眼肌功能,改善眼循环,降低眼内压,在防微杜渐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实现预防和控制近视。